刚去日本玩了一趟,最深的感受不是樱花有多浪漫、拉面有多好吃牛8速配,而是日本女性真的已经“进化”到了不吃饭也能活的境界。
很难想象,在一个美食密度极高、便利店文化发达的国家,居然能遇上一群几乎把“进食”当作羞耻行为的女性群体。
这可不是夸张。
我在东京的一家拉面馆,一个人嗦面嗦得正爽,隔壁两个日本女生却从头到尾只各喝了一口汤,连面都没怎么动过。
更绝的是,她们临走前还互相客气地说“太饱了”。
我差点以为我误入了什么表演现场,现实版本的“饮食克制艺术展”。
01
后来发现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厚生劳动省发布的调查显示,日本20多岁女性中,每五个就有一个BMI低于正常线,属于“体重过轻”人群。
展开剩余78%更别提还有不少女生体重早已偏低,脑子里却仍然循环播放“我太胖了”这句自我暗示。
而这种执念,从她们青春期就开始扎根。
在日本,控制体重不叫减肥,叫“自律”。
从中学起,学生们就要学习BMI标准,女高中生流行“共享午餐”——五六个人分一份便当,一起饿肚子也要瘦得有仪式感。
社团活动里的啦啦队、舞蹈部牛8速配,更是以“身材管理”为核心纪律,不达标就别想加入。
有的学校甚至贴出全班的体重表,微胖的女孩直接在公开处刑中被钉上耻辱柱。
而长大之后,职场白领的“减肥玩法”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她们不是管住嘴、迈开腿,而是压根不吃。
便利店低卡速食、减脂茶、利尿剂、泻药,花样繁多,饿到头晕眼花也不能多吃一口饭。
有的女生一天只吃一个饭团配一杯黑咖啡,然后告诉自己这就是“轻盈感”。
看了日本女生吃饭,终于知道自己为啥一直瘦不下来了,归根结底还是饭量太大!
02
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种极端节食背后的“羞耻文化”。
在日本,吃某些食物,居然也分“性别身份”。
牛肉饭、拉面这样的高热量食物被贴上“男性专属”的标签,如若女性单独去吃,会被认为“不够精致”。
所以很多日本女生宁愿买便利店的微波牛肉饭在家吃,也不敢坐进那些传统食堂。
你以为她们爱吃得干净健康?错了,她们是怕被人看见自己在“吃”。
这种对身材、食量、气质的规训,根本不是什么“高标准严要求”,而是一种打着“女子力”旗号的社会规训。
它告诉你,女性要精致、要温顺、要自律、要能干,但最关键的是:你得瘦,而且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吃货”。
更荒谬的是,就连身高也成了隐形压力源。
新垣结衣多次在节目中自证自己没超过170cm,只因为“170是异类”的说法太普遍。
在日本,155以下是可爱,165以上是怪物,170以上就是东京塔。
03
这次日本之行,让我重新思考了“吃”的意义。
在一个物质如此丰富的社会里,如果一个人连自由吃饭的权利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比这更不自由的呢?
我见过太多日本女生拿着比铅笔盒还小的便当盒,在午休时细嚼慢咽,吃着西兰花、豆芽汤和煮鸡蛋,还要笑着说:“好满足哦。”
她们是真的满足吗?还是从小就被训练得把“克制”当作美德?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当我们站在旅行者的立场,把日本视为美食天堂时,也应该看清这片土地上某些女性正在经历的焦虑和隐痛。
所以,如果你打算去日本旅行,请务必带着自己的胃,也带上理解与共情。
别笑她们吃得少,也别羡慕她们瘦得狠。因为在瘦的背后,可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自我压抑与社会规训。
在这个夏天,无需以瘦为傲,无需以胖为耻。不想漂亮就别漂亮,不想节食就别节食。
你要做的,只是好好吃饭,认认真真享受每一口——因为吃饭牛8速配,从来都不该是羞耻的事。
发布于:北京市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