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医疗保障局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提升医保服务质效,筑牢群众健康保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山东省正在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能否介绍一下有关工作考虑,在全省层面如何推进?作为一项创新性改革举措,对医疗机构运营又有哪些具体影响?
王京波:医保基金结算是医保支付管理的基础。山东省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有效解决传统结算模式下医疗机构垫付压力大、资金周转慢的问题。
结算模式上,鼓励因地制宜。目前,山东省省内共有两种即时结算模式。一是以滨州市为代表的即时结算模式,按日按笔申报拨付,提高拨付频次。具体来说,就是将月批量申报拨付,提速至旬、周、日,通过增加拨付次数,为医疗机构运行提供持续的现金流。二是以济南、青岛等其他市为代表的即时结算模式,通过优化传统结算方式,最大限度压缩月结算时长,实现当月申报、当月结算。具体来说,每月前5个工作日内医疗机构完成费用申报,医保部门审核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拨付,将月结算周期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以内,结算效率大幅提升。
时间安排上,坚持谋定快干。在全省推进方面,根据省里实际明确了工作目标,原计划于6月底前实现各统筹区全覆盖。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抢前抓早、谋定快干,于3月底前实现了全覆盖目标。
具体对医疗机构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介绍一下:
一是医院配套改革方面。改革之初,部分医疗机构曾提出医院端相应的工作是否会同步增加(比如,信息系统调整优化,医院需要做哪些改造),医院现有的人员力量能否满足需要等(比如,结算次数增加,医院对应的申报对账等工作是否也会同步增加)。为了切实提升改革成效,按照为医院“赋能不添堵”的原则,医保部门对结算业务规则、基金核拨流程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优化升级医保信息平台,畅通数据跑路“信息流”美通美股票配资,做到不需要医院改造HIS系统、不需要增加医院成本费用、不需要增加医院财务等科室人员工作量,让即时结算“无痛”落地。
二是医院资金运行方面。即时结算的推出,切实为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持续注入真金白银,缓解了医疗机构垫付资金压力,让医疗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进行转型调整。在全省层面上,各统筹区将月结算周期压缩到15个工作日以内,以2024年全省医保基金支出额测算,每月约有100多亿元医保基金提前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以试点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将结算时长由30个工作日逐步压缩至“T+1”个工作日(即申请的第二个工作日),大大缩短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的回款周期,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2024年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本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约15000万元,根据改革方案中支付比例40%测算,每日结算基金约17万元,按照银行活期存款利率0.25%计算,每月利息收入约12000元,每年利息收入约15万元,对减轻试点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能起到积极作用。
中新社记者:
我关注到,近年来山东推行了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基本医保与定制型商保等同步结算两项改革。请问,目前进展如何?这些改革给企业和群众带来了哪些实际便利?
李伟光:山东省近年来聚焦医药领域痛点难点,在医保支付结算端双向发力,一端联动多元保障方便群众就医,一端直通医药企业降低交易成本。
基本医保与定制型商保(惠民保)等同步结算方面,主要是通过整合资源和信息共享等方式,促进基本医保、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等“一站式”查询、结算、赔付,有效减少参保群众“垫资跑腿”,支持商保公司降低运营成本。
一是上线基本医保与定制型商保一体化同步结算平台。投保人员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报销后,由同步结算平台自动识别并计算惠民保赔付金额,实现惠民保与基本医保的“一站式”同步结算。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通过“一站式结算”报销3466.69万笔、20.62亿元,惠及626.50万人。其中,仅2024年度,全省通过“一站式结算”报销1098.47万笔、5.79亿元,惠及215.50万人。
二是加快推进实现定制型商保异地结算理赔。聚焦投保人员异地就医理赔需求,采取“先试点、后推开,先省内、后跨省”的原则,正积极稳妥推进商保异地免申直赔。会同承保公司持续优化理赔流程,通过调整完善省异地就医系统、商保结算理赔系统,推动实现数据信息准确同步。参保地商保结算理赔系统根据异地就医数据,自动筛选并计算生成理赔结果,投保人无需提交申请材料,由承保公司在规定时限内直接将理赔款打入投保人员的社保卡或个人指定银行账户。目前,济南、淄博、烟台、潍坊和威海5个试点市已打通省内异地结算理赔,正加快扩大城市范围和跨省异地理赔结算,2025年底前将全面实现定制型商保省内异地和跨省异地免申直赔。同时,对于大家关心的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依托山东医保链,在实现医保与商保数据的可信共享的同时,建立了全程监管机制,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方面,2021年以来山东省按照国家医保局的部署要求,改变过去由医疗机构向医药企业结算集采药品和医用耗材货款的模式,启动了医保基金直接向企业支付集采药品和医用耗材货款,建成全省统一的药械结算监管平台,实现集采药品耗材货款直接结算全覆盖。结算周期由普遍超6个月压缩至27个自然日,惠及医药企业3445家,有效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提升了集采药品耗材供应的稳定性,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
下一步,山东将持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升级结算平台,推动两项改革更加便民利企。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我国慢病患者基数不断增长,慢病患者的跨省异地就医需求越来越大。请问,山东在方便慢病患者跨省异地就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博:山东高度重视门诊慢特病患者跨省异地就医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效能争先。山东省于202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5种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基本覆盖到全省80%的慢病患者群体。截至2025年一季度,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90.10%,有效减轻慢病患者垫付资金和来回跑腿负担。
二是病种扩围。积极做好新增跨省门诊慢特病病种的扩围工作,于2024年12月起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病毒性肝炎、强直性脊柱炎等5种门诊慢特病新增纳入跨省直接结算。在全国率先完成业务测试,率先实现冠心病病种首笔跨省结算。截至今年6月底,山东可提供新增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服务的医疗机构达到2859家,累计结算2.6万人次,减少患者垫付费用566.26万元。
三是服务拓面。持续拓展跨省门诊慢特病服务渠道,优化自助服务功能,山东参保人可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爱山东”APP等进行异地就医备案,也可查询备案就医地的异地联网医疗机构及跨省病种开通情况,还可查询异地就医结算信息。扩大异地联网医疗机构结算范围,山东参保人在备案就医地具备诊疗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均可直接就医结算。(具体操作详见《》)
下一步,山东将持续做好政策宣传、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指导、强化信息系统运维保障,让门诊慢特病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美通美股票配资
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